外交学院外语系简报
2013年第24期
“中日文学经典翻译漫谈”讲座简报
11月27日晚,南开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雨珍教授,应我院外语系日本研究中心及科研处的邀请,在展览路校区365教室作了题为“中日文学经典翻译漫谈”的讲座,对中日文学翻译中的相关问题和主要技巧,通过多个译文案例做了阐发和讲解。
刘教授首先就翻译的定义与标准引述了古今东、西方学界对于翻译的不同定义,归纳并阐释出翻译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则就“信·达·雅”这三点翻译的根本标准,通过译文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
刘教授特别强调,为了能够做好翻译,译者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其次要吃透作品,反复推敲和琢磨,从而将自己代入源语当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做到由己及人。然后在充分尊重源语语言写作习惯的基础上,用地道的本土语言转述源语的文本语意,同时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及调整,最终推敲出符合本土读者语言习惯的译文。
之后,刘教授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写在百年之前的《论新学语之输入》中的论点,突出强调了翻译应在通晓外文的同时,精通并学好国语的重要性。此外,还通过举证近年来学术界熟知的误译事件,强调了译者的知识储备及其学风严谨的重要性。警醒每一位师生要增强个人文化积淀,提高个人修养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刘教授以日本《万叶集》中的《雄略天皇御制歌》、及中国《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这两个具体译本为例,分别通过多个版本的同源译文对其各自的特色予以比较分析,阐发了文学翻译特别是在诗歌翻译中,日译汉、汉译日的要点。刘教授认为,文学翻译中最重要的是“达意”,既要将原文翻译的通,还要将原文翻译的美,方能达到上乘的文学翻译。刘教授在对《好了歌》多个同源译本逐个做分析后,为在场师生特别推介、赏析了日本现代作家井伏鳟二的译本,阐释了作家是如何把握《好了歌》的主旨并将其了然于胸,从而达到“化境”式的译文效果。让在场师生深深领悟了翻译大家的风范。
刘雨珍教授对中日文学翻译所做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在互动环节中,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刘教授耐心地予以解答。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继续与主讲人交流。
本次讲座由日语专业田鸣副教授主持,日语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教师参加了讲座,此外还有多位其他系别的师生也饶有兴趣地前来聆听了讲座。
(外语系/日本研究中心 供稿)
201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