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外语系王晓侠参加联合国“国际友好日”设立十周年纪念会

外交学院外语系简报

2021年第24期

————————————————————————

外语系王晓侠参加联合国“国际友好日”设立十周年纪念会

 

 

在联合国“国际友好日”设立十周年之际,由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杜威中心与潘基文中心主办的联合国“国际友好日”纪念会暨第五届杜威中国全球对话会于7月29日在线成功举行。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受邀为会议提供学术支持。

此次对话活动的主题为“跨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友谊”。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李小林、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联合国原副秘书长金垣洙、韩国原驻英国大使朴银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美国探索传媒集团副总裁魏克然(Vikram channa)、外交学院外语系主任王晓侠等国际友好人士、文化艺术和各界青年代表共同在线参加活动,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主持对话会。

 

 

 我院外语系主任王晓侠教授在会上以《外语教育与东西文化交流》为题发表主旨讲话。

 


王教授认为,外语教育不仅要教给年轻人语言应用的技能,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更要从东西文明交流的历史发展中,总结精神层面的思考,探究文化交流的实质,为培养优秀的中西文化摆渡人而不断努力。

通过分析东西文明交流史上几个大的十字路口,她指出: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整个世界历史进步、发展的必然。学习外语的年青人要充分利用语言优势,积极投入到各种促进东西方文明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友好和历史发展的活动中去。二、如习总书记所说,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作为能够接触异域文明第一手资料的外语人才,面对不同的文明文化,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狂傲自大,既不能虚无历史,也不可厚古薄今,要在客观、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深度解读东西两种文明。三、要认清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所处的位置。向世界介绍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仅是中国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与世界共享和平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的需求。外语人才是联系世界的桥梁,是双向的摆渡人,不光要把国外的语言文化学好,更要弄懂、学透自己国家的文明文化。掌握了熟练的语言技能,丰富的人文知识,再秉持正确的解读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就一定能用所有人都看得懂,听得进,喜闻乐见的语言向中国传达国际风情,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这正是外语教育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友好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与会的其他专家学者,国际友好人士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际友谊的重要意义。潘基文秘书长在讲话中尤其指出,国际交往需要跨文化交流、追求合作而不是对抗。他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我们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通过国际友谊播下和平的种子。”

注:2011年5月,在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倡议下,第6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7月30日定为“国际友好日”。决议高度评价友谊在世界各地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强调人民、国家、文化和个人之间的友谊能够激励和平努力,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

上一篇 下一篇